2016食品该如何经营
奶粉企业渠道转型路在何方?
以往电商只是爆品或低价奶粉的主战场,而在婴幼儿奶粉行业行情不好的背景下,美赞臣、惠氏、合生元、雅士利、伊利等奶粉企业纷纷进行渠道转型,发力电商渠道,欲借电商破局。业内专家表示,线上渠道虽然可以迅速提升买卖效率,降低买卖成本,但是解决不了奶粉独有的专业服务和点对点专业营销的问题。线上和线下在未来将实现统一,线上解决信息对称及买卖行为,线下解决服务关系。
电商渠道增速较快
数据显示,2014年婴幼儿奶粉产品通过电商销售占比为28%,较2011年接近翻倍,而预计2016年电商占比还将进一步上升至37%,超过除母婴渠道外其他主要渠道。
电商的迅猛发展,从奶粉企业的年报中可一窥端倪。伊利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03.6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76%。据介绍,2015年6月底,伊利完成了互联网业务战略及电商业务优化运营规划。经过半年的整合运营,公司电商业务运营流程更为顺畅便捷,全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近2.7倍。
合生元一直都有自己的母婴电商平台“妈妈100”,其最新年报显示,被其收购的Swisse产品,已经在中国相关机构的注册程序。考虑到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新型销售渠道,Swisse已率先在Tmall.hk开设全球旗舰店,而顾客流量持续飙升。未来,合生元还将寻求在多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销售Swisse产品。
2016年伊始,雅士利便表示将建立推广跨境电商新模式,实现渠道下沉,将电商渠道销售占比从10%提升至15%。“现在所有母婴店都有上网意愿,所以我们先要帮他们建网上平台而且是免费的,让母婴店主按照他们的意愿在微信甚至是其他平台建立他们的用户群,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奶粉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雅士利总裁卢敏放透露,由于起步较晚,目前雅士利在母婴渠道和电商的销售占比尚不足20%,未来目标是将此销售占比提升至60%以上。
此外,惠氏在电商渠道发展的策略上侧重于全渠道的电商拓展,包括纯电商平台、母婴店的电商平台以及商超的电商平台等。而达能则直接跳过电商平台,实现了对消费者的B2C。
线上线下呈融合趋势
电商渠道虽然发展迅猛,但被认为虽然解决了信息对称及买卖交易问题,却解决不了服务关系。
“线上渠道虽然可以迅速提升买卖效率,降低买卖成本,但是解决不了奶粉独有的专业服务和点对点专业营销的问题。”在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看来,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具有变革潜质。在传统欧美国家,婴幼儿奶粉是微利商品,主要作用是引流,而盈利是靠除婴幼儿奶粉之外的产品,如婴童食品等。“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中国,未来随着婴幼儿奶粉价格不断下行,奶粉引流作用明显,而企业配套的其他产品体系将是主要盈利点。”
“2016年,线上渠道向线下实体快步迈进,不少互联网品牌都在向线下发展。”雅士利董事兼副总裁李东明此前在作客“电商一小时”时表示,各类渠道实际上在纷纷的转型融合,呈现出“四化”的趋势,即单体母婴连锁化、连锁母婴化、电商化、网上渠道实体化。
“线上和线下在未来将实现统一,线上解决信息对称及买卖行为,线下解决服务关系。”宋亮建议,大中型母婴企业,如乳业企业在孕婴产业的长期战略应该是落在构建专业的服务平台上。一是以当前线上的会员体系搭建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二是运用科学技术载体,比如智能手环,建立消费者行为监测体系以及需求变化的大数据分析体系;三是整合包括早教、心理辅导等在内的平台,结合产品供应平台,打造一体的服务平台,将食品与服务产业结合起来,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线上线下如何平衡?
就婴幼儿奶粉销售而言,目前母婴渠道销售占比仍是大头。奶粉企业发力电商渠道后,线上和线下如何平衡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从2009年开始,母婴渠道从传统商超渠道逐步分离。数据显示,母婴渠道占婴幼儿奶粉的销售比重从2010年的32%快速上升到2014年的50%以上。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表示,母婴店已经成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最大的渠道。
关于线上线下如何平衡的问题,美赞臣大中华区总裁游佩瑜表示,这需要升级渠道管理的能力,在保持传统销售渠道优势基础上,开拓母婴渠道及互联网的深度合作,既保证渠道的全面覆盖,又有针对目标消费群的精准沟通,实现与消费者更全面直接的沟通交流。
“一方面,现在的年轻妈妈非常重视线下如母婴渠道的专业服务和体验,我们已经携手线下零售商合作伙伴展开策略性的合作推广。”游佩瑜介绍,以蓝臻为例,美赞臣刚跟超过160家母婴连锁店举行了蓝臻上市发布会,并展开策略性的合作推广。另一方面,还会结合BAT大数据,根据85后、90后妈妈的特点以及她们对于专业营养知识的需求,运用360精准营销布局,以互联网+的思维很好地为新生代消费者服务。
事实上,加码电商渠道并不意味着奶粉企业会放弃传统渠道。惠氏方面表示,母婴实体店渠道依然非常重要,无论是全国性的大客户,还是区域性的重点客户,都是未来的主力销售渠道。因为消费者在母婴店有更好的购物体验,得到更专业贴心的服务。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肯德基、麦当劳“贴身肉搏”多年 在华策略趋同质化
麦当劳、肯德基继续“贴身肉搏”。继1月27日麦当劳首家智能化餐厅落户北京王府井后,近日,肯德基也推出其在华首家智能概念店Original+。
事实上,这两大洋快餐品牌“相亲相杀”多年,在华策略也日趋同质化。“由于麦当劳、肯德基企业属性、产品属性一样,所以整体思路包括市场推广、策划等手法都比较雷同,只是速度不同。”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指出。
交锋1:智能化餐厅
两巨头前后脚推出智能化概念店
肯德基概念店“Original+”是与百度联手打造的连锁餐饮行业首个人工智能服务场景,位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据肯德基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介绍,消费者可以体验百度人工智能设备“度秘机器人”带来的点餐服务。同时,该概念店还尝试强化品牌的娱乐属性,消费者可在餐厅为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同时还能在音乐桌上体验“百度音乐”为肯德基概念店定制的音乐歌单。
肯德基并非智能化餐厅的“首吃螃蟹者”。早在今年1月27日,麦当劳已与微信合作,在北京开出内地首家麦当劳智慧概念餐厅。这家餐厅融入了很多智能化的元素,包括自助点餐机、DIY汉堡服务等。
两家洋快餐巨头一齐发力智能化餐厅,餐饮业资深人士周先生对此分析称,洋快餐消费群多是年轻人,其发力互联网,是拉拢年轻消费者的一个重要信号。此前,在推出智能化餐厅时,麦当劳方面也称,他们此举旨在凭借融入智能化元素的概念店,来争取18~35岁的年轻顾客。
交锋2:餐单本土化
洋快餐变“土” 肯德基走得更远
双方的“贴身肉搏”远不止于此。在“本土化”问题上,麦当劳于1990年入华,从1998年开始,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麦辣鸡腿汉堡、麦辣鸡翅等产品,2004年11月更是推出“珍宝三角”,是其首款除汉堡以外的主食。今年2月底,麦当劳推出“麦鲜粥+黄金馒头”这一极具中式特色的早餐组合,其中,麦鲜粥是麦当劳推出的首个粥类产品。
而与麦当劳相比,肯德基在华本土化更深入。据了解,自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肯德基一直坚持“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策略,从最早的芙蓉鲜蔬汤到后来的老北京鸡肉卷、番茄蛋花汤、川香辣子鸡、粤味咕唠肉、香菇鸡肉粥、枸杞南瓜粥等,产品覆盖饭、汤、粥等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产品。2008年1月,肯德基早餐推出“安心油条”,更是使得其本土化策略达到巅峰。
日前传出消息称,肯德基将分拆其中国区业务,而麦当劳中国区也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实现更本地化的发展策略。对此,朱丹蓬曾指出,今后双方商业模式及产品都要更加本土化,才能保证中国市场利润营收增长。
交锋3:电影营销
捆绑热门电影 手法大同小异
针对年轻消费群,娱乐营销成为两大洋快餐巨头常用的手段。但回顾这两年的市场营销事件可以发现,两家企业的娱乐营销手段同质化现象加剧,而且大多着眼于电影营销。
麦当劳一直热衷于与热门电影合作,推出相应主题套餐及主题餐厅。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2011年,麦当劳就启动了电影营销,当时《功夫熊猫2》在华热播,麦当劳与梦工厂签约合作;此后,麦当劳又先后与小黄人、史努比、功夫熊猫等系列电影合作;今年4月20日,麦当劳与《愤怒的小鸟》再续2012年前缘,继续合作推出主题餐厅及系列新品。
而肯德基也不甘落后,今年3月,肯德基联手《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开展一系列活动,开始试水电影跨界营销。推出宅急送正义黎明英雄外带套餐,推出主题公仔、马克杯及主题餐厅。
除了在电影营销有异曲同工之外,在娱乐营销方面,两家则手法有所差异。相比与麦当劳中国鲜请明星代言,肯德基从2013年开始就启用全明星战略。当时,为推广其西式炸鸡类新品,肯德基破天荒第一次在中国市场启用了陈坤、柯震东两位当红明星来代言产品。其后又邀请了张亮、吴莫愁和陈晓等明星加盟,与消费者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
交锋4:时尚跨界
麦叔叔、肯爷爷
争当“时尚先锋”
有趣的是,在非主营业务中,双方也“撞”得厉害。在2014秋冬米兰时装周上,有设计师把麦当劳系列搬上T台,让麦当劳在时尚界一炮打红,麦当劳叔叔顿时成了全球最时尚的叔叔。如今,麦当劳包包、手表、卫衣和手机壳均在网上热卖。
一年多后,今年4月9日,肯德基元素现身上海“C.J.YAO x KFC”主题时装周。同样的手法,将肯德基的品牌精神与品牌标志颜色等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吸引了在场观众的眼球。(来自:信息时报 黄芳芳)
生鲜电商开启生死时速:死亡名单上下个是谁?
来源:界面
作者:王付娇
美味七七的倒闭,可能只是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步入最严苛的淘汰赛阶段的开始。
4月7日,上海本地生鲜电商平台美味七七宣告倒闭。这让所有生鲜电商行业的从业者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曾经的明星创业项目并没有熬过瓶颈期,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死亡。
“2016年将有更多的生鲜电商公司重复美味七七的命运。”一家生鲜电商公司的从业者晓华(化名)这样预测。
“我们可以以美味七七为标杆,如果像美味七七这种体量的公司都没有拿到融资,其他规模的就更不好说了。生鲜电商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警惕,除非你有非常明显的技术优势或差异化的内容,否则可能将会面临生存问题。”晓华说。
但很难有生鲜电商有真正的技术壁垒或差异化商业模式。在这个市场表面上“百花齐放”的生鲜公司背后都在拼供应链和资源整合能力,来保证线上销量供给。
还是以美味七七为例,在2014年拿到亚马逊2000万美元融资后,美味七七加大了仓储建设,丢掉了原先以第三方服务为主的模式,最终拖垮了自己。最有悖论的一点在于,如果使用第三方服务,美味七七很难对产品质量做到严格的把控。
官网称,平台有超过20个国家的供应商资源,国内定点开发,定期推出特色产品,拥有总面积逾万亩的蔬果农场基地。在大本营上海建立了自己的中央仓储和冷链配送体系。
重仓储和团购模式,以及1小时速送业务的过猛推进,使美味七七丢掉了原本积累的供应链和毛利掌控上的优势。
但不少生鲜电商巨头仍然采用了自建仓储、自建供应链的模式——因为这是做好品控的唯一有效手段。面对生鲜的特殊性,一旦这个环节缺失,将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物流损耗率升高。
易果生鲜就是自建供应链的例子。易果旗下的“安鲜达”很少被大众所知,但已经成为了一家生鲜冷链的管理公司。安鲜达已经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济南6大中心城市建立了7个大型物流基地。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解决服务,总仓储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
一站式服务包含哪些内容?安鲜达为生鲜食品类商家提供的服务包括冷库仓储、冷链干线、冷链短驳、安全质检、货品包装、分拣加工、冷链宅配、门店销售。这也将成为易果生鲜最强的竞争壁垒。
在接受阿里投资后,易果生鲜与阿里巴巴的合作逐渐清晰起来。双十一一战也检验了易果的仓储物流网络。易果生鲜市场经理姜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基于天猫的大流量体系,天猫可以在哪里送,我们就可以在哪里卖。”
重资产模式必然会带来资金的重大消耗,但前期投入越多,边际效益才会递减,存活下来的生鲜电商公司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盈利。
以北京为例,冷库平均租金约在2元/平方米/天,即便是5000平方米的中型仓库,也意味着每年要付出近400万租金成本,再加上硬件设施、人力等因素,每单生鲜品类的配送成本要占比30%以上,如果相应企业主营目前市面上价格较低的水果等产品,那几乎不赚钱。
但事实上,国内很多仓储电商的仓储质量都是不达标的。对于生鲜电商而言,商品可分为五个温度区:常温、恒温(15-18度)、8-15度、0-8度、零下18度。温度管控的建仓成本非常高。由于不同商品的冷藏温度不同,其冷藏库的采购成本也不同,因此,温度是生鲜电商商品选择的一个范围。
在天天果园副总经理陈嘉杰看来,仓储是电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细微之处最见功力:“以奇异果为例,有绿色、金色两种不同种类的水果。绿果的最佳存储温度是0-1度,金果是-1-0度。就是差一度,就是这么一点点。包括冷库的温度,靠中间,靠墙它的温度和空气流通都不一样。有些水果是混放的,有些水果千万不能混放。”
而标准仓库对于绝大多数现在市面上哪怕是拿到风投的生鲜电商来说依旧是太昂贵了,一个四五千平方米的冷藏库就需要2000万,还只是设备钱。所以对于创业公司而言,2000万的一轮融资金额一个仓储设备下去就见底了。
除了重资金投入外,生鲜在冷链配送、流通环节的损耗率行业平均水平是25%左右。如果是选择销售低客单价端商品,仅物流费用这一项成本,电商就难以承受。经测算,只有客单价在人民币200元以上,电商才能保证该单不赔钱。
传统行业需要的毛利空间在电商行业似乎都不再被考虑了。以水产行业为例,传统的毛利空间结构如下:批发商赚15%,其中物流7%-8%,损耗1%-2%,每批次毛利5%-6%。销售毛利需要依据销售的地段而定。
物流损耗就更糟糕了。目前的标准化水平,也就是冷冻车和冷藏车的水平。至于活鱼车、特殊温度车、各种条件车、特殊载具,都很少有标准型号的,这就意味着无底洞般的改装成本、上路资格、路线及车辆配置优化、人员配套(必须都具备相应生鲜技术要求或者能力)等。
随着快递车管理办法的陆续出台,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监管也逐渐严格起来。以上海为例,如果自建物流,上海的牌照费用都不能小看。
这些都是生鲜电商平台在今年3月份密集有融资现象发生的原因,B2C平台们的钱烧得差不多了。
2016年3月,易果生鲜和天天果园几乎同时宣布完成融资,规模都在1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生鲜电商行业的二八法则开始凸显。电商巨头都在砸重金布局赛道。易果生鲜背靠阿里,天猫生鲜的自营平台每日鲜是易果巨大的流量来源;天天果园上一轮的领投方则是京东。
简单计算一下,电商烧钱的内容包括人员、场地、物流、仓储、1-3个月的给供应商的账期费用,还不加上广告营销等。如果平均一单亏损20-30元,以目前几大主流电商平台公布的交易单量,B2C平台平均一天就要烧掉几十万到数百万。单月烧钱速度过亿,以1亿美元的融资金额来讲,单轮融资撑不过半年。
峰瑞资本崔晓琦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虽然生鲜电商的年同比增长率是200%,但再也不会碰生鲜电商了。”崔晓琦认为整个生鲜电商行业亏损率在40%左右。
2015年,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实现盈利的只有1%,基本持平的有4%,有88%略亏,剩下7%则处于巨亏状态。
从2015年至今,倒下的生鲜电商也不在少数。如水果营行、特土网、采购兄弟、后厨网、小农女、慢品时光、卡卡鲜、菜管家、吉哆生活网、优菜网等。
虽然投资人不看好,但这个市场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据尼尔森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542亿元,增幅为87%。预计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913.9亿元,2017年将会接近1500亿元。
同服装3C等领域的电商渗透率20%-30%相比,生鲜电商只有1%左右的渗透率,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也有一些新的模式正在产生。
配送半成品蔬菜的O2O青年菜君已经拿到了数百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直接对标样本为国外的Blue Apron,后者在2015年估值已经达到20亿美元。
还有一种以“拼好货”为代表的变相团购模式,虽然于2015年3月份成立,也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6年1月,拼好货创始人黄峥称已经做到了盈亏平衡。
2015年4月,拼好货从微信服务号起家,把卖水果和社交结合了起来:利用熟人微信朋友圈关系鼓励用户拼团,以拿到最优惠的价格。
天天果园CEO王伟还是对这个行业的未来表示乐观,并认为供给侧改革是国家政策带给生鲜电商的好机会。“一边是各地优质水果铺天盖地的滞销新闻,一边是消费者在抱怨吃不到好的国产水果,行业上下游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2015年,天天果园开始试水标准化,在云南投资了一个水果分拣的工厂。
2016年被称为“资本寒冬”,以富达投资在内的投资公司已经公开下调了他们投资过的公司估值,比如Dropbox、Snapchat,还包括Zenefits和Dataminr。国内投资人口袋也已明显收紧。
天天果园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经过去年一年的疯狂之后,整个市场慢慢趋于冷静。这个行业会慢慢淘汰一批为了风口而创业、去烧钱的电商,留下一批比较适合生鲜消费市场的优质电商。”
虽然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家投资公司表示募资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投资人已经明显降低了投项目的速度。映射到生鲜市场上,投资则更为谨慎。
正如王伟所说,2016年的生鲜市场变成了资本和电商巨头抢赛道的游戏。类似易果生鲜、天天果园、本来生活这类的生鲜电商大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资本注血,而这个市场留给小公司的机会将愈加有限。以美味七七为参照,生鲜电商死亡名单上不久将会增加新的成员。
99%农产品电商不挣钱,生鲜电商撼不动楼下菜店?
“油盐酱醋都网上买了,快递直接送上门,省得逛完超市拎不动。”这是很多人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但果蔬、牛羊肉之类的新鲜食材,你是否放心网上下单?
近日,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生鲜电商“美味七七”宣布停业,成为第一个倒下的大型生鲜电商,这让不少消费者错愕。生鲜电商一直被业界视为电商最后一片蓝海,从2012年至今,顺丰优选、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美味七七、京东生鲜、中粮我买网等新平台层出不穷,却遭遇集体亏损的尴尬。生鲜电商疯狂融资烧钱后,仍无法把用户留住,盈利成为终极难题。
重量级平台也撑不住了
“各位美味七七的朋友,由于公司收购方突然退出,使得公司资金流出现问题,管理层被迫在仓促中停止营业。”昨日,美味七七的网站已经无法正常打开,只有这样的一份公告。
美味七七2013年成立于上海,产品涵盖时鲜水果、蛋肉家禽、海鲜产品等九类商品。这家服务范围仅限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生鲜电商,在2014年获得亚马逊2000万美元注资,也是亚马逊中国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内地的首笔投资。此后,美味七七便再无新的融资消息传出。
4月8日,美味七七总部贴出公告称,“公司运作出现严重困难,将申请破产”。随后,记者在9日、10日点击还可以进入美味七七的官网下单,4月11日早上,记者再次点击,该网站已无法显示。
美味七七CEO宓平向媒体证实,公司资金链确实出了问题。他表示,“公司运营状况非常良好,直到近日,由于两位投资股东之间突发的矛盾,资金出现问题,暂停营业。”据了解,公司已拖欠员工数月工资,拖欠供应商们的欠款也引发上门讨债。
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告诉记者,“美味七七烧钱快,在拿到亚马逊资金后快速扩张,大规模建立仓储体系。然而扩张的同时,配套的物流、客服、售后却没有跟上来。”
公开资料显示,美味七七在上海中央仓储达一万多平方米,自建冷链物流,共有30个中转“站点”覆盖上海各区域。作为曾被资本看好的重量级平台,美味七七的濒临破产,对整个生鲜电商行业产生了很大震动。“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市场人士分析。
网上生鲜走高端难聚人气
“我买的是水果,竟然8天才收到。快递放门卫就不管了,也不打个电话说一下。开箱一看,八个芒果,两个烂了只能扔掉。以后再也不敢买鲜果配送了,吐血建议卖家换个快递。”夏女士在某电商网购了越南大香芒芒果,但收到芒果时已毫无想吃的欲望。
除了“不给力”的物流速度,果蔬尚未成熟,缺斤短两也让买家无力吐槽。“不得不说,这是最差的一次网购。猕猴桃拿到的时候都很硬,放几天再切开,一半硬一半烂了,根本没法吃。收到货称了一下5斤,买的时候明明说是10斤,难道分量是连箱子一起称的吗?”市民杨爽网购了一次新西兰猕猴桃后颇为心塞,“还不如家楼下的水果店,可以一个一个精挑细选。”
相比服装和日用品,生鲜电商的确有些让人放心不下。而大爷大妈们,更是青睐家门口的果蔬店。“水果蔬菜这类东西,早上跟傍晚就两样儿,更别说快递打外地送来了。”家住西四环南路胡桃源小区的林阿姨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年轻上班族因为工作生活节奏快,更青睐网购,美国车厘子、澳洲小牛排、北欧三文鱼之类的高端生鲜产品,吸引了很多实力买家。
艾媒咨询《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76.9%的生鲜电商用户为本科学历,企业白领占生鲜电商用户中的56%,但绝大多数生鲜电商用户使用频率为每月1至3次。“味道是不错,就是价格有点儿高,偶尔尝尝鲜还可以。”年轻辣妈小秦说,买进口牛羊肉和海鲜动辄数百元,差不多都是过节才尝试。
单价高,但频次低,难以形成经营规模,正是目前多数生鲜电商面临的共同困境。
在美味七七之前,特土网、花样生活、小农女、慢品时光、卡卡鲜、菜管家、优菜网等也都昙花一现。“要么亏损,要么巨亏”几乎成了生鲜电商的生存写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其中仅有1%能够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4%盈亏持平。
“对于商家而言,如果客单价在200元以内,商家肯定亏钱。所以,大部分生鲜电商只能选择卖贵的高端产品,这也决定了顾客购买频率低。”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
面对挫折,顺丰优选前CEO崔晓琦甚至写下《我暂时不会再碰生鲜电商了》一文,直呼生鲜电商“到处都是坑”。
冷链运输成老大难问题
众所周知,生鲜类产品具有保质期短,需低温储藏运输等特点,电商平台为此投入了高昂成本。
一位生鲜电商工作人员透露,“虽然都是水果,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草莓的挑拣和苹果不一样,需要戴手套,否则一碰就会坏掉。在仓储环节,工作人员需要比照色卡来挑选可以入库的水果。比如,香蕉要稍微青黄一点的,否则可能放到库里不到一天就烂掉了。”
赵萍介绍,生鲜电商大多卖的是小包装,即使在美国生鲜电商全程冷链的情况下,还会有10%的损耗率,就是每十个产品里就有一个坏掉的,而在中国无法保证全程冷链的情况下,生鲜产品的损耗率为20%至30%。
冷链运输打折扣,新鲜度难以保障,这让生鲜电商不得不面对退换货的高昂成本。莫岱青告诉记者,“生鲜电商退换货是完全无法绕开的硬伤,这让电商平台的成本直接翻倍。因为退货不仅仅是逆向物流的问题,退货的商品几乎不可以再二次销售,而且对社交口碑的影响极大。”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美味七七宣布停业前不久,生鲜电商天天果园和易果生鲜先后传出获D轮、C轮融资,说明市场潜力巨大的生鲜行业,依旧是资本的“香饽饽”。
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542亿元,同比增幅为87%。艾媒咨询的报告预测,2018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就近配送是生鲜电商唯一的出路。”赵萍分析,国内生鲜电商基本还做不到就近发货,大部分要从远的地方发过来,这个过程必须要长期冷链,物流成本必然高。如果能够发动社区便利店,像淘宝京东的代收货点一样,让这些社区站点成为生鲜电商的落点,缩短物流时间,改善顾客体验,生鲜电商盈利才能逆袭。(来源:艾瑞网)
本文由月饼加工厂整理,本文地址:http://www.gzdesheng.net/newsshow-7-17-1.html
广州市番禺区德生食品厂欢迎您的来电!
在线客服:1150507984 (可点击德生首页上面的在线咨询,直接联系)
官方QQ:1150507984
传真电话:020-34881320
24小时客服热线:13480210986 庞先生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茶东村茶东路55号之一